51茶馆最新通道_全国900+城市空降24小时服务,同城附近100元,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

大漠戈壁中的佛国殿堂

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散着大大小小的石窟殿堂,让人叹为观止。丝绸之路把古代印度地区,中亚地区,我国的新疆地区、甘青宁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和日本,都串联了起来。如果说石窟殿堂是耀眼的珍珠,那么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线,经过它的串接,亚欧大陆的颈项上出现了一副华美的璎珞,耀眼而又迷人。

探索与发现大漠戈壁中的佛国殿堂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今天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向东,前临宕泉河,背对鸣沙山。在古代莫高窟还被称为仙岩寺、崇教寺、皇庆寺、雷音寺。莫高窟地近古代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一站,千百年来香客接踵而至,凿窟之声不绝于耳,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庞大规模。整个窟群共有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时代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一直延续到蒙元时期。
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石窟群共分为两个部分:南区和北区。南区属于礼佛区,洞窟多有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北区则属于僧团生活区,洞窟简陋,造像和壁画基本不存,生活起居的痕迹多有发现。甚至僧人死后也会被埋到北区洞窟里,这种洞窟称为瘞窟。南区和北区洞窟共同构成了莫高窟石窟寺生活的全部。当时僧人在南区礼佛,在北区生活,在僧人来回的穿梭之中,莫高窟走过了千年的历史。

  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来到敦煌,走在莫高窟前面的三危山,突然看到山崖放光,状似千佛。乐僔万分感动,于是发愿开窟造像。这就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此后,法良也来此开窟修行,正所谓“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这是唐代圣历元年(698)《武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的追述,此时上距建元二年,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两位法师所开凿的洞窟已经无??裳?。
 
  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可能开凿于北凉时代,是北凉佛教艺术的一个缩影,分别是第272窟、第275窟和第268窟。无论是洞窟形制还是造像风格都显示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和佛教艺术初创时期的朴素感。主尊多为单体弥勒,造像脸型浑圆,头大颈短,双肩宽厚,和犍陀罗菩萨造像颇有几分神似。飞天造型僵硬,呈字母U型。本生故事画取材于《贤愚经》,其特点是主人公多是型僵硬,呈字母U型。本生故事画取材于《贤愚经》,其特点是主人公多是王子,多流血场景。对外来的佛教艺术,汉地工匠已经动用聪明智慧进行了改造。阙形龛和交脚菩萨是一个固定组合,表现了一生补处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


  北朝时期,莫高窟在东阳王元荣和建平公于义的努力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元魏时敦煌仍然是政府经营西域的基地,因为盛产美瓜而被命名为瓜州。河阴之变后东、西魏分治,敦煌隶属西魏。孝昌元年(525)出任瓜州刺史的东阳王元荣死后,敦煌陷入连续叛乱。在他执掌期间,第249窟和第285窟开凿,成为这一时期洞窟的经典代表,此外第254窟(图5-12)、第257窟也属杰作。北周取代西魏,保定五年(565)到建德五年(576),建平公于义出任瓜州刺史,并率领辖内官吏百姓营建规模宏大的第428窟,供养人画像之多,堪称莫高窟之最。

  隋代虽然国祚较短,但是在莫高窟却开凿了大约80个洞窟,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北周洞窟颇为相似,但是又有初唐特征的发展趋势,所以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短暂时期。主尊以三佛为主,主尊组合沿袭北周时期的一铺五身像。佛陀和菩萨脸型略微方圆,体型日趋丰满。人物造型比例普遍不协调,头部偏大,下肢偏短。简单独特的经变画出现,比如福田经变。密体壁画和中亚地区流行的纹饰成为一大特色。

 
莫高窟 第254窟   洞窟内景
 
  初唐和盛唐莫高窟艺术趋于成熟,从表现形式到内在意涵,都达到了巅峰状态。洞窟内部空间增大,窟顶多是覆斗顶;主尊造像组合演变为一铺七身像乃至九身,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或者再有二力士;圆雕塑像居多,技法出神入化。代表洞窟为第45窟。(图5-13)各种大型经变画的出现和成熟是此时的特色,深奥抽象的佛典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方便世俗大众的理解,不得不说是一大创造。和唐朝绘画风格一样,此时莫高窟人物画、动物画极为传神。

 
莫高窟第45窟
 

  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紧急调拨河西军前往长安勤王,导致河西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出兵,由东向西逐渐蚕食,沙州成为唐朝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凭借弹丸之地,这场保卫战持续了十年,最后以“勿徙他境”为条件,归顺吐蕃。

  吐蕃占领时期,洞窟面积一般都比较小,重绘或者补绘盛唐作品的情况较多;题材和内容在前期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突破,比如瑞像画。第112窟(图5-14)、第158窟堪称代表。整个洞窟色调普遍清新淡雅。原来一壁只画一铺经变画,中唐时期则变成四、五铺;南北壁壁画两两之间,遥相呼应,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对应关系,比如法华经变对应华严经变,西方净土变对应东方净土变等。供养人画像锐减甚至消失,这大概和吐蕃实行高压政策,强迫汉人穿吐蕃装、披头编发有关系,人们不愿以这种形象出现在洞窟之中甚至流传到后世。

莫高窟第112窟 反弹琵琶
 
  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各族义军收复沙州,胜利之后东西出击,咸通二年(861)光复凉州,从此东西贯通。在大中五年(851),唐朝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图5-15),从此沙州进入张氏和曹氏归义军时代。

莫高窟156窟 张议潮统兵出行图


  此时,莫高窟中层崖面已经布满了洞窟,新的洞窟只能选择最上层和最下层;为了避免打破原来的洞窟,新洞窟只好加长甬道,在崖面深处营造主室。重新穿上唐装的供养人再一次出现,并且体量增大,甚至高于真人。(图5-16)造像风格基本继承吐蕃时期,经变画题材更加丰富,特别是劳度叉斗圣变非常流行(图5-17),大概表达了赶走吐蕃的喜悦。高僧雕塑和上层统治者及其夫人出行图则是新的内容。

 
莫高窟第61窟 供养人像
 

  藏经洞出土最晚的文书题记为咸平五年(1002)。藏经洞封闭之后,沙州先后经历西夏、蒙元、明清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路丝绸之路衰落,沙州地位一落千丈,曾经见证过的辉煌,此时都已烟消云散,佛教艺术开始衰退。洞窟色调也以冷色调居多。西夏或者元朝洞窟出现《西游记》题材。(图5-18)随着藏传佛教推广并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此时的莫高窟造像题材多属藏传系统。

 
莫高窟25窟 劳度叉斗圣变
 

  由于经济和军事地位的跌落,1291-1292年,元朝政府迁徙瓜沙居民到肃州(今酒泉);明朝洪武五年(1372)为了抵御蒙古军残部,守将冯胜建筑嘉峪关。如此一来,敦煌被搁置在城关之外,六百多年以后藏经洞才被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敦煌旅游网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实时一对一沟通服务。